在自动化设备防护中,安全光栅的安装高度直接关系到它的保护效果。设低了,防护不全;设高了,误报频发或影响操作。很多工程师都曾遇到这样的困扰:“安全光栅到底要装多高才合理?”
今天这篇文章,就来详细讲讲安全光栅的感应高度设定方法,并结合不同设备场景,帮你一步一步选对、装准、用好!
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:
安全光栅的“感应高度”,指的是从光栅最下端到最上端红外线覆盖的垂直距离。它是由光束数量与光束间距共同决定的,一般分为300mm、600mm、900mm、1200mm等多个常规规格。
那我们该如何设定感应高度?关键看以下三个核心因素:
第一,防护对象是什么
不同设备、不同操作方式,对人体部位的保护需求不同。如果是高速冲床,需防止手指伸入危险区,一般选择感应高度300400mm、分辨率14mm的型号;如果是机械臂工作站,需要防止上半身进入,建议使用600900mm以上的感应高度。
第二,人员活动区域有多大
设备周围如果人员经常上下移动或有站立/弯腰操作,建议光栅覆盖范围适当提高。例如,在立式注塑机前侧区域,操作员经常需要探身检查模具,感应高度应设定在900mm以上,才能有效防止上身误入。
第三,现场设备尺寸与安全距离要求
光栅安装不仅要看设备的开口大小,还要满足国家或欧盟安全标准中提出的“最小安全距离”要求。比如,在EN ISO 13855标准中有明确公式,根据手的移动速度、设备停止时间等计算光栅与危险点之间的距离,同时也决定了感应高度不能太短,否则容易留下安全死角。
那实际安装时怎么做更高效?
一是先确认保护区域:用卷尺测量危险区的尺寸范围,如模具入口、传送带边缘等。
二是根据人体工效学设定防护目标:常用参考是,保护手指用300400mm,保护手臂用600mm以上,保护上身则需900mm1200mm。
三是选用适配光栅型号:合理选光束间距和数量,确保实际感应高度能完全覆盖设定区域。
四是现场安装角度要准确:光栅应与地面垂直或与被保护平面平行,避免倾斜导致“漏光”。
最后还有一个小技巧:对于一些较长区域,可以采用两支光栅对接安装或使用反射镜延长感应区域,达到更大防护覆盖。